中新社河北邯郸7月23日电 题:中国“劳保小镇”:从家庭作坊迈向全球品牌
作者 牛琳 王天译
7月23日,在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冀南新区光禄镇的河北劳工手套有限公司内,工人们正以每天生产10万余副帆布手套的速度赶制订单。
在中国劳动保护用品生产领域,每10副帆布手套中,就有8副产自光禄镇。这座不足2万人口的北方小镇,聚集着1600多家劳保用品生产企业,年产劳保手套95亿副,有“中国劳保产业之乡”之称。
光禄镇劳保产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最初以生产帆布手套为主。邯郸冀南新区劳保用品行业协会会长顾文涛介绍,当地毗邻大型钢厂、煤矿,劳保用品需求量大,看到商机的村民开始以“家庭作坊”模式自行生产,销售给附近厂矿企业。
从用一根线、一块布缝制帆布手套起家,光禄镇劳保产业历经规模小、品类单一的低谷和市场竞争的考验,于21世纪初期初具规模。如今,经过40余年发展,其产品拓展至劳保服装、安全帽、防护系列等多元品类,并实现从原材料加工到成品生产的全链条覆盖。
2024年相关统计显示,光禄镇劳保行业企业工作服产量稳居中国市场的40%左右,帆布手套产量更是独占鳌头,占据中国约80%的市场份额。
西光禄村是光禄镇劳保产业的发源地,亦是当地劳保产业核心区域。随着产业发展,该村土地和人力逐渐无法满足所需产能,村内企业纷纷在周边县市区设置“卫星工厂”。
顾文涛解释说,以河北劳工手套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在西光禄村完成手套剪裁、加内衬、锁边、下料等工序,最耗时、需要人力最多的缝合工序则被分散到周边的“卫星工厂”,有效解决农村闲散劳动力就业问题。
“我们公司目前在周边有50多个‘卫星工厂’,公司提供工具和原材料,工资按件计费,村民可以就近工作。”河北劳工手套有限公司销售总监陈杰说。
据邯郸冀南新区劳保用品行业协会统计,这一模式已为冀南新区及周边县市区提供超过10万个就业岗位。
作为中国劳保产业链和配套体系最完善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光禄镇劳保用品生产企业积极研发应用环保材料,其产品制作工艺从最初的耐用型逐渐向环保科技领域迈进,成功实现从代加工向自主品牌创建的跃升,孕育出“劳工”“大洋工友”“远洋”“健方”等30多个业内知名品牌。
“其实,光禄‘名片’早已名扬海外,之前我们只负责生产,销售则由上海、义乌、杭州等地的经销商出口海外。”顾文涛说,2024年,光禄镇生产的帆布手套等劳保产品开始自主销往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
“要在全球劳保市场立足,仅靠低价远远不够,创新驱动是核心。”顾文涛说,如何融入低碳生产工艺、加快产业数字化升级和环保材料研发应用等,是光禄镇劳保产业持续增强市场竞争力、拓展全球市场的关键。
眼下,光禄镇正加快推进劳保产业园项目建设进度。该产业园建成后,租赁面积可达16万平方米,预计能吸引40多家规模型劳保企业入驻。
“这将有助于进一步集聚上下游企业,实现原材料采购、生产协作、物流运输等环节的资源共享,并带动研发创新,提升区域劳保产业的整体市场竞争力。”光禄镇镇长张毅表示。(完)
gongkaibaodaozhong,wulunshizhongyangjiweiguojiajianweihaishigedifangjiweijianweitongbaodeweifanzhongyangbaxiangguidingjingshenwenti,dabufendoufashengzaidangdeshibada、shijiudazhihou,dangdeershidazhiqian。公(gong)开(kai)报(bao)道(dao)中(zhong),(,)无(wu)论(lun)是(shi)中(zhong)央(yang)纪(ji)委(wei)国(guo)家(jia)监(jian)委(wei)还(hai)是(shi)各(ge)地(di)方(fang)纪(ji)委(wei)监(jian)委(wei)通(tong)报(bao)的(de)违(wei)反(fan)中(zhong)央(yang)八(ba)项(xiang)规(gui)定(ding)精(jing)神(shen)问(wen)题(ti),(,)大(da)部(bu)分(fen)都(dou)发(fa)生(sheng)在(zai)党(dang)的(de)十(shi)八(ba)大(da)、(、)十(shi)九(jiu)大(da)之(zhi)后(hou),(,)党(dang)的(de)二(er)十(shi)大(da)之(zhi)前(qian)。(。)
连绵阴雨中收割机在待命,河南麦收减损的关键在哪?
基础研究当下的根本困境,实质上指向经费分配结构问题。专家指出,基础研究的典型特点是基础性、长期性和难以预测性。对需要“十年磨一剑”的基础研究而言,这种以竞争性项目为中心的支持模式会造成科研人员浮躁之风盛行,功利主义导向,在选题上更看重能否在短期内出成果,使得基础研究有限的经费并没有流向真正重要的原创性研究上,经费投入产出效益不高。“这样的模式并不十分适合基础科学研究,科研人员要耐得住寂寞,沉下心来持之以恒地探索。”庄辞说。